認識"偽"大腸癌


分享本篇文章



大陸作家在台被誤診為大腸癌而切除大腸 糞便多次由口中嘔出,原來是類澱粉沉積症!!!

  據2013年08月02日《聯合報》報導,大陸作家劉夏2001年被臺灣北港附設醫院醫師誤切60釐米大腸,感染腹膜炎,差點死亡,法官日前判決醫師與醫院應賠償248萬元(新臺幣)。

  作家劉夏曾旅居法國,他與臺灣籍妻子結婚後,於2001年返抵臺灣。劉夏在1991年6月間因痔瘡、血便到北港附設醫院求診,醫師在病理切片檢驗未確定前,就判定是大腸癌,必須立即切除部分大腸,否則有生命危險。第3天就由林姓醫師切除60公分的大腸,術後感染腹膜炎而昏迷多天,醫院還發出病危通知,醒來後又再做人工肛門手術。

  劉夏術後感染腹膜炎而昏迷多天,醫院還發出病危通知,醒來後又再做人工肛門手術。劉夏卻因開口部位狹窄,無法順利排便,糞便多次由口中嘔出。後來到另家醫院就醫,又切除部分大腸及小腸,補救先前手術的不良情況。經過兩個多月痛苦折磨,狂瘦20公斤,才知罹患“類澱粉沉積症”,非大腸癌!一審法官在判決書上大罵林姓醫師“視他人性命如禽鳥”,更一審時,林姓醫師仍辯稱已盡應注意的責任,沒有疏失,醫療過程也符合醫學常規。

類澱粉沉積症:
類澱粉沉積症(amyloidosis)是一群疾病的總稱,可能只侵犯單一解剖位置或也可能同時侵犯多個器官,所以可以造成相當多不同的症狀。「澱粉樣變(類澱粉)纖維,Amyloid fibril」是一種均勻無結構的澱粉樣蛋白,沉積於組織或器官,並導致該組織或器官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礙。澱粉樣蛋白是一種球蛋白和黏多醣複合物,因其有類似澱粉的化學反應故名,其實與碳水化合物澱粉無關。

臨床症狀:
發生類澱粉沉積的年齡多在40歲以上,男女發生機率均等。
臨床表徵呈多樣性,要看所侵犯的器官而定,主要受害的器官系統包括腎臟、肝臟、神經系統、心臟、皮膚等。
症狀有肝腫大、舌腫大、體重減輕、血清白蛋白降低、蛋白尿、腎功能不全、紫斑、無力、神經源性肌力降低、肢體麻木、下肢水腫、消化道出血、頑固性腹瀉、貧血、淋巴結腫大、或骨折等。
咽喉部澱粉樣變性以聲音嘶啞為主要表現。
在臨床上誤診率高(延遲診出),其誤診率高的原因:對澱粉樣變性的認識不足,且臨床表現為多樣而錯綜複雜。

治療:
目前對於「原發性」系統性澱粉樣變性無特效治療,療效不佳,預後差。針對多發性骨髓瘤之 AL澱粉樣變性患者,治療主要應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,如Mphalan和糖皮質激素(像是prednisolone)、幹擾素、或是VAD、ABCM化療配方。
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被認為是治療原發性系統性澱粉樣變性最有效、最有希望的方法。
若是局限型類澱粉沉積瘤可藉由手術切除,一般復發機率小。
秋水仙素(cochicine)認為可以減緩澱粉沉積的藥物。
出現心臟衰竭,除了心臟藥物治療外,有些需接受心臟器官移植。
腎衰竭者可接受換腎或洗腎是最後的方式。


快按讚分享出去!!讓身邊的人都能知道這個消息!!
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120v.cn/UploadFiles/baike/20090101/78.jpg